湄潭求是高级中学

  • 0权重
  • 0360
  • 0搜狗
  • 0排名
  • 1398热度
  • 0入站数
  • 4出站数
  • 2024-06-01日期
网站标题: 湄潭求是高级中学
网站介绍:湄潭初级中学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13日正式宣告成立,首任校长游光国,学生80余人,附读生10余人,校址为文昌宫(文庙后)。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9月,学校多数教职员捐资,永兴富商李金成等亦热诚解囊,资助学校选派运动员参加贵州省第一次省运会。湄潭初级中学运动员参加省运会,并取得良好成绩,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方知湄潭已有一所中学,这为争取省政府认同,下拨办学经费奠定了一定基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省教育厅7月3日正式下文批准立案,宣布成立。12月25日,学校首届初中27名毕业生集中遵义会考,成绩列黔北第一,其中前10名均为湄潭初级中学学生,于是湄潭初级中学名震遵义地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月,省教育厅委派陈寿椿(如庄)继任校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省教育厅委派乔光鉴继任校长。次年乔光鉴、顾诗灵、严林心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40余名成员组成“飞鹰步行团”步行到遵义、贵阳宣传抗日。同月,省教育厅将乔光鉴革职,乔光鉴后被国民党当局杀害。11月,黄培纪、廖清廉、周成极、冯开显、张永政、梅位宾、肖士良等7名学生因“言行越轨,异党嫌疑”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成了湄潭有名的“七君子案”。事发后,中共湄潭总支发表《抗议宣言》,《宣言》传到当时正在重庆的周恩来手中,他拿着《宣言》亲自找蒋介石,又与国民党中央相关部门交涉。邹韬奋先生正式出面给国民党贵州党部负责人写信。7名学生被关押三年之久终被无罪释放。但冯开显同学不久在贵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省教育厅委派冉懋森任校长,到任后大兴土木,扩建校舍。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省教育厅又委任绥阳人孙效仪为校长,接任后广招学生达700余。同年9月,湄潭初级中学与浙江大学实验中学合并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竺可桢兼任校长,胡家健为首任主任。湄潭始有高中。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8月,因浙大附中招生标准较高,不能满足湄潭本地学生之需要,县政府任命游国梁为校长,借塔坪冯宅为临时校舍复校。同年12月12日新校舍建于龙家塘营(今湄江二小),称“新湄中”。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3月,湄潭人游国藩任校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江苏人朱尉贞继任校长。9月初湄中师生与全县人民庆祝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由湄潭人张小甫夫人郭昌鹤(燕京大学毕业生)女士任校长。她倡导改革教法,强调发挥学生自治精神,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王子尊接任校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湄潭人喻谦继任校长。  1949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兴隆场进驻县城,宣布湄潭解放。同年11月27日,湄潭县人民政府秘书石文歧接管学校。不久,合并永兴民生私立中学、省立湄潭实用职业中学,正式命名为贵州省立湄潭中学。由第一任县长赵立中,第二任县长石玉昌先后兼任校长,具体行政教学工作由副校长邓德煊负责。  1951年春,邓德煊副校长调遵义二中。9月,何其荣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主持全校工作,校长一职由第三任县长李明兼任。同年春,数十名高中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所余十余名高二学生转遵义四中就读。  1952年8月,湄潭中学高中应届毕业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升学统一考试,全部被大学录取,升学率达100%,名列全省第一,傅代衡考试成绩名列贵州省第一名,因而湄中受到省表扬,并将湄潭中学列为贵州省重点中学。11月,省教育厅任命赤水县政府秘书周潮声任校长。  1953年8月,湄潭中学第三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周正修又荣获贵州省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湄潭中学声名远播,凤冈、余庆、务川等县学生纷纷前来报考就读。  1954年4月,学校正式建立教育工会,佘伯伦被推选为首任工会主席。  1956年,余茂江当选为第二任工会主席,何其荣、余茂江出席全省优秀教师代表大会。同年春,省委书记、省长周林视察湄潭中学。  1957年5月,县委调宣传部副部长文中全任湄潭中学副校长。“整风反右”运动开始,共批判、斗争“右派”72人,一名教师被迫自杀,另有数名教师被逮捕。  1958年1月,刘任权任湄潭中学副校长。“整风反右”斗争扩大化,周潮声被定为“阶级异已分子”,开除党籍,撤销校长职务。何其荣被定为“反革命分子”,撤销副校长职务。文中全被划为“右派分子”,撤销副校长职务,送茶场劳动改造。佘伯伦等受到劳动教养处理。被逮捕判刑、劳动教养、开除工作籍、开除学籍等处理者全校40余人。刘任权升任校长、党小组组长。同年,湄潭掀起大炼钢铁高潮。12月29日,湄潭、凤冈、余庆三县合并为湄潭县,余庆师范学校校长彭光德调湄潭中学任副校长。因三县合一,全县中学重新编序为列,湄潭中学为一中,永兴中学为二中,马山中学为三中,高台中学为四中,凤冈中学为五中,邪川中学为六中,余庆中学为七中。  1959年11月,中共湄潭一中支部成立,刘任权任书记,彭光德任副书记。学校工会改选,彭光德任工会主席。同年,由胡顺猶、罗功华等学生成立“岩花”文学社。  1960年2月,校址改作县委办公之用,学校迁入现湄江中学校址。3月,调马山中学副校长宋正东来校任副校长。  1961年3月,湄潭一中高中部迁回原址,初中部仍在现湄江中学校园内,从而形成一校两处格局。同年,成立湄潭一中第一届校务委员会,刘任权为主任,彭光德为副主任,宋正东、陈官朝、李光哲、曾庆余、罗树臣为委员。  1962年1月,湄、凤、余三县分置。3月,何其荣的“反革命分子”,文中全的“右派分子”等全部摘帽平反。  1963年3月,初中部全部迁回原址。同月,全校广泛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9月,湄潭一中被列为贵州省“实行新教学计划”的44所完中之一,为贵州省重点中学。  1964年3月,湄潭一中成立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设田径、篮球、乒乓球、游泳班,招生116名,教员7名,校长由彭光德兼任。同年,马山中学恢复,定为“湄潭一中分校”。  1965年4月,协育公社试办的半工半读中学定为“湄潭一中第二分校”。  1966年3月,湄潭一中增设“师范速成班”,学制一年,学生50名。同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暴发,学校一片混乱。  1969年3月,湄潭一中招收理工、农技、医疗三个专业班,每班学生50名,学制一年。  1970年9月,县革委调吴协声任革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张英祥任副主任,曹发勇任副主任分管后勤工作。  1971年11月,高初中招生一律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1972年,“批林批孔”运动,学校教育秩序受到严重干扰。9月,湄潭一中附设“遵义师范湄潭教学班”,招生39名。  1973年4月,湄潭一中教育管理出现了重教学质量,搞好课堂教学的好势头。8月,全国大肆宣传“白卷英雄”张铁生,学校重教学质量的势头受挫。  1974年,“学黄帅”,“反师道尊严”,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校教学秩序再度混乱。  1975年,“开门办学”,“反击右倾翻案风”,学校教学秩序又受到严重干扰。  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全校师生冲破限制,自发组织哀悼活动。同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全校师生沉痛哀悼。10月,粉碎“四人帮”,全校师生开展庆祝活动。  1977年,“工宣队”撤离学校。全国恢复高考。  1978年,湄潭一中教师、校医宋烈昌考取遵义医学院研究生。6月,学校被定为全县重点中学,10月,取消“红卫兵”组织,恢复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  1979年2月,湄潭教育系统冤假错案平反昭雪。9月,张英祥任校长,李光哲为党支部书记,苏思奕任副校长。  1980年,湄潭一中设“尖子班”,高考成绩优良。  1981年,学校工会恢复,唐德声当选为第一届教代会主席。  1982年1月,县教育局、县体委委托湄潭一中开办少年体育业余学校。9月,高中部学制由二年改为三年。  1983年,省、地检查组对湄潭一中进行体育、卫生达标检查,合格并得授证书。  1984年,田维夫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受到省、地表彰。8月,湄潭一中第二届教代会召开,唐德声继任主席。9月,苏思奕任校长,刘廷维、吴太廉为副校长。  1985年8月,湄潭组织学生80余名参加遵义地区中学生运动会,获11枚金牌、8枚银牌、2枚铜牌。金牌总数和总分名列全地区第二名。  1986年7月,张兴明任校长,彭树松、吴太廉任副校长。县政府批转《浙江大学湄潭县文化交流纪要》。  1987年,县委召开“湄潭求是中学”筹备会。同年,学校荣获市级“实验室建设和规范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1988年,湄潭一中被确定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湄潭一中第三届教代会召开,龚宗安当选为工会主席,谢钦富当选为副主席。9月,苏思奕复任校长,兼任党支部书记,彭树松、王朝裕任副校长。  1989年,湄潭一中承办全县小学实验教师培训班。同年,湄潭县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王朝裕被选为理事长,语文教师教学论文编成《教坛论萃》出版。同年,彭贵恩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0年7月20日,湄潭一中更名为“湄潭求是中学”,校名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先生题写。举行了隆重的更名挂牌仪式,浙江大学校长韩桢祥亲临湄潭授牌。8月,王朝裕任校长,彭树松、陈远光任副校长。同年,由廖清清等学生组成“求是园”文学社和《小江南报》社,由王朝裕任指导教师。同年,在初中进行“语文段落中心教学法”教改实验。同年,学校创办木材加工厂。  1991年7月,第四届教代会召开,龚宗安、谢钦富分别继任主席、副主席。  1992,校办印刷厂与遵义人印厂合并后开展彩印业务。由王义举等学生组成“雪枫”文学社,由王朝裕任指导教师。学校荣获市级“化学实验操作评比优等奖”。  1993年,初中语文教改“段落中心教学法”经省、市专家验收获高度评价。8月,李家齐任校长,彭树松、陈远光继任副校长。  1994年8月,凌姜任校长。同月,第五届教代会召开,龚宗安、谢钦富分别继任主席、副主席。同年,由吴清松等同学组成“风帆”文学社,由周国麟任指导教师。  1995年2月,程辽东、蒋林波任副校长。3月试行班级量化管理。8月开始实行“三制一管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华俊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同年,华俊松任副校长。凌姜校长在全省高完中校长第五期培训班上介绍学校“三制一管理”经验及执行情况,学校改革方案被选为培训教材。第一份《求是中学报》问世。  1996年6月,凌姜校长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8月,学校进一步修改完善《湄潭求是中学内部管理改革方案》。  1997年,凌姜校长随湄潭代表团赴杭州参加浙江大学百年校庆。同年,程辽东副校长赴浙江大学学习培训。孙晓钢被评为贵州省优秀教师。  1998年,由孙国辉、陈远江等学生组成“求是”文学社,由瞿明、段达先、吴作权、王朝裕任指导教师。第六届教代会召开,陈永杭、丁开文分别当选主席、副主席。  1999年4月,曾应庆任副校长。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访问我校。8月,县委、县政府为优化教育资源,实施分离分级办学,决定以湄潭求是中学为主将湄潭求是中学、湄江中学高中部合并重组为“湄潭求是高级中学”。任命凌姜为校长,王朝裕、程辽东、蒋林波、曾应庆为副校长。湄潭求是高级中学正式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校训,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教学目标。同年,学校举办第一届校运会。同年,学校被评为贵州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000年3月,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访问我校。8月,新校址建成投入使用。10月,遵义市第二届体育优质课评比活动在求是高中举行,学校荣获最佳组织奖。同年,学校荣获“普及中学实验教学省级示范学校”称号。  2001年6月,程辽东任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蒋林波、曾应庆继任副校长。针对教师、学生外流,学校声誉大幅下降的情况,《湄潭报》以《不灭的求是之光》为题对湄潭求是高级中学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报道。程辽东校长以《努力提升学校档次,为湄潭教育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为题,向全县人民介绍了求是高中的办学理念、管理目标及师生的信心和意志。同年,学校实施“分层教学”新举措。蔡登国被评为贵州省优秀教师。10月,举办了第二届校运会。新校建设近1800万元的负债及还本付息的压力让学校难以承受。  2002年1月,程辽东任校长,蒋林波、曾应庆继任副校长。首次招收体艺特长生共34名,组成一班。重新修订《学校内部管理方案》。学校实施民主治学,实行校务公开制。教职工内部集资兴校,共渡难关。  2003年7月,求是高中荣获2001年以来“贵州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称号。第七届教代会召开,陈永杭继任主席。同年,学校实施以“教研兴教、质量兴校”为主干的办学管理方针。10月,举办了第三届校运会。11月,外籍教师来求高讲学。校团委被评为遵义市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  2004年4月,“申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工作正式启动。学校明确提出“传承浙大文化,弘扬求是精神”的办学理念,并拟定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实施方案。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访问我校。6月,杨静、王蕾、王星、赵久鑫4名学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高考取得较好成绩,重点大学突破50人,2名学生总分超600分。同年,蔡登国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9月,湄江吟社求是高级中学分社成立,段达先任社长、刘云福任副社长、包艳任秘书长。同年,学校通过市级办学水平督导评估,被评为“遵义市优秀学校”。同年,学校成功承办了遵义市第二届中学生篮球运动会。校友陶自强向学校捐款5万元。  2005年,刘鸿庥副省长到校调研,省政协副主席马文俊为我校题诗。学校“申示”工作进入全面系统的准备阶段。6月,学生刘娅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学校党支部改建为党总支,程辽东任总支书记,吴速勇任专职副书记。高考取得较好成绩,重点大学突破80人,600分以上16人。10月,举办了第五届校运会。11月,迎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  2006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化解求是高中1152万元建校负债。6月,“申示”成功,求是高中成为贵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二类)。高考取得较好成绩,重点大学突破90人,600分以上5人。同年,举办第六届校运会。同年,学校获贵州省诗教先进单位称号。  2007年,吴速勇任副校长。浙江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到求高支教一年。陈钦志被评为贵州省优秀班主任。高考取得较好成绩,重点大学突破110人,600分以上12人。同年,举办了第七届校运会。由陈贵华、余泓瑾辅导的学生邓梦蝶、刘如芳等在全国义演获优异成绩,受到国家关工委、教育部、文化部表彰。同年举办了首届班主任技能大赛,首次进行了教师高考模拟考试。学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作业、练习确立中的创新与实效性研究》。同年,参加由贵阳八中承办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有效课堂构建”主题活动。  2008年,中共求高总支换届选举,程辽东继任总支书记,田丽任专职副书记。第八届教代会召开,陈永杭继任主席。高考取得较好成绩,重点大学突破150人,600分以上21人。浙江大学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到求高支教一年。同年,举办第八届校运会。电话:0852-4251768站长邮箱:webmaster@qsgz.gz.cn
当前位置:站长啦网站目录 » 分类目录 » 文化教育 » 中小学 » 站点详细

推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