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生物学大事年表

生物学大事年表

  • 公元前5~前3世纪

    ·中国古医书《黄帝内经》(包括《素 问》和《灵枢》两部分),成书于公元前475~前221年间,对人体内脏的部位、大小、长短及功能已有一定认识,并指出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生活条件及精神状态有密切关系。对男女的生长发育过程及生理特征也有比较切实的描述

    ·中国古书《尔雅》将植物区别为草本和木本,并将相近的物种排在一起,以示同类;将动物分为虫、鱼、鸟、兽、畜,亦将其中相近的物种排在一起;还使用了“鼠属”、“牛属”、“马属”等名称

  • 公元前460~前370年

    ·希波克拉底等建立希腊医学并提出了健康与病态理论,认为人体中的黑胆汁、黄胆汁、血液和粘液是否处于平衡和有无特殊变化,决定着人的健康与性格

  • 公元前384~前322年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描述了 500多种动物并予分类,将动物分成有血动物和无血动物。前者又分成有毛胎生四足类、鸟类、鲸类、鱼类、蛇类、卵生四足类;后者又分成软体类、甲壳类、有壳类、昆虫类,他还对一部分动物做了解剖和胚胎发育的观察。著有:《动物志》、《动物的结构》、《动物的繁殖》和《论灵魂》,是最早的动物学研究成果

  • 公元前372~前287年

    ·希腊学者狄奥弗拉斯特阐明了动物和植物在结构上的基本区别,描述500多种野生和栽培植物,著有《植物志》和《论植物的本源》等

  • 公元23~79年

    ·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著《自然志》(又称博物志)37卷,概述了当时所知的自然知识和技术

  • 公元129~200年

    ·罗马医生加伦把希腊解剖知识和医学知识系统化,创立人体生理解剖学

  • 公元533~544年

    ·中国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来中国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粟的品种分类,作物与环境的某些关系、一些作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一些作物的性别以及人工选择的某些成就等

  • 公元1452~1519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列奥纳多·达·芬奇由于艺术创作的需要,研究了人体解剖、肌肉活动、心脏跳动、眼睛的结构与成像以及鸟类的飞翔机制等。绘制了前所未有的精确的解剖图,首次提出一切血管均起始于心脏

  • 公元1530~1536年

    ·德国植物学家O.布龙费尔斯撰写并出版《草本植物志》,摆脱前人书本知识的束缚,根据自己的观察,对植物做了生动逼真的描述

  • 公元1543年

    ·比利时医学家A.维萨里所著《人体的结构》出版,首次否定加伦关于血液通过心脏中膈细孔而运行的论点,并作了其他修正,创立近代人体解剖学

  • 公元1583年

    ·意大利医生、植物学家A.切萨皮诺以果实为基础提出植物分类系统,完成巨著《植物》一卷

  • 公元1596年

    ·中国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52卷刻印出版。它记述了丰富的动植物知识,订正前人之误,明确规定部、类、种三级分类程序。分植物为草、谷、菜、果、木五部,分动物为虫、鳞、介、禽、兽、人六部。每部(除人之外)之下又各分若干类。类之下分种。对生物的形态、结构描述之仔细和以此为基础的较准确的分类,均超过了前人

  • 公元1609年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G.伽利略制造一台复合显微镜,并用于观察昆虫的复眼

  • 公元1628年

    ·英国医生、解剖学家W.哈维所著《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出版,建立血液循环理论

  • 公元1660年

    ·意大利解剖学家M.马尔皮基观察到蛙肺里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 公元1665年

    ·英国物理学家R.胡克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发现蜂窝状小室,称之为“细胞”

  • 公元1668年

    ·意大利医生F.雷迪通过蝇卵生蛆的对比实验,为反对自然发生说提供了第一个证据

  • 公元1677年

    ·荷兰显微镜学家 A.van列文虎克用自制的、当时分辨率最高的显微镜进行了广泛观察,发现了由种种活着的“小动物”组成的微生物世界,发现了人的精子

  • 公元1682年

    ·英国植物学家N.格鲁编著的《植物解剖学》出版,其中也包括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成果

  • 公元1686年

    ·英国博物学家J.雷所著《植物史》第一卷出版,以后继续出版第二、三卷,在其中讨论了种的定义

  • 公元1727年

    ·中国医学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人痘接种术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医宗金鉴》(1742)介绍了痘衣、痘浆、水苗、旱苗四种方法。据俞正燮(1775~1840)在《癸巳存稿》 中记载,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俄国已派医生来学“人痘法”

  • 公元1735年

    ·瑞典植物学家 C.von林奈所著《自然系统》第一版出版,把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分成纲、目、属、种。首先实现了植物与动物分类范畴的统一,其后又使用了国际化的双名制

  • 公元1771年

    ·英国化学家J.普里斯特利用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可恢复蜡烛因燃烧而“损坏”了的空气

  • 公元1777年

    ·法国化学家A.—L.拉瓦锡确认动物呼吸是一种缓慢的燃烧过程

  • 公元1791年

    ·意大利解剖学家L.伽伐尼证明用静电刺激蛙神经,能引起与其连接的肌肉收缩;发现了神经的电传导现象

  • 公元1796年

    ·英国医生E.C.琴纳最先在欧洲采用牛痘接种法防天花,实现了人体的主动免疫

  • 公元1797年

    ·德国胚胎学家C.F.沃尔夫在《发生论》中,根据植物器官与鸡胚的发育,阐述了发育的渐成特性,主张后成论

  • 公元1802年

    ·法国生物学家 J.-B.de拉马克和德国博物学家G.特雷维拉努斯分别采用“生物学”(Biology) 这个术语

  • 公元1804年

    ·瑞士化学家 N.-T.de索绪尔阐述绿色植物以阳光为能源,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形成有机物和氧的光合作用过程

  • 公元1805年

    ·法国动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家和古生物学家G.居维叶提出各器官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关理论。他用比较解剖学方法研究绝灭动物的化石遗骸,提出灾变论

  • 公元1809年 

    ·J.-B.de 拉马克所著《动物哲学》出版。该书系统地论述进化思想,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物种进化的机制

  • 公元1827年

    ·俄国胚胎学家 К.M.贝尔发表《论哺乳动物卵的起源》,首次准确地描述了哺乳动物的卵。1828、1837年又出版了《动物胚胎学》这是最早的比较胚胎学著作

  • 公元1828年

    ·德国化学家F.沃勒发表《论尿素的人工制成》,第一次用非生命物质为原料合成原来由生物体产生的有机物尿素

  • 公元1830年

    ·中国医学家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他根据对尸体的观察,重新绘制脏腑图,改正中国前人旧说,正确地区分了胸腔、腹腔的部位,指出隔肌之上只有心脏、肺脏;其余内脏器官均在隔肌之下。记述了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纠正了“肺有二十四孔”之误。提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还提出听觉、视觉、嗅觉均与大脑有密切联系的看法

  • 公元1831年

    ·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确认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

  • 公元1838~1839年

    ·德国植物学家M.J.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T.A.H.施万通过先后分别发表《植物发生论》、《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共同建立了细胞学说

  • 公元1840年

    ·德国化学家J.李比希所著《化学在农业和植物生理学上的应用》出版,推翻植物的“腐殖质”营养学说,创立矿物质营养学说

  • 公元1848年

    ·德国电生理学家E.H.杜布瓦-雷蒙测定了动物的肌肉与神经处于活动状态时产生的电流

    ·中国植物学家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述了植物1714种,每物附图,绘图精审,有的可据以定科或目。它基本上按李时珍的系统进行分类,不同的是取消苔草类,增加群芳类。是中国19世纪的一部重要植物学专著

  • 公元1849~1859年

    ·法国生理学家C.贝尔纳发现并验证肝脏内的糖原生成作用,血管舒缩神经,胰液消化作用,箭毒与一氧化碳及其他毒物的作用性质,提出“内环境稳定”概念

  • 公元1850年

    ·德国生理学家 H.von亥姆霍兹发现肌肉收缩时形成一种酸(乳酸);测定了神经传导速度

  • 公元1851~1855年

    ·法国化学家 J.-B.布森戈证实植物中的氮来自土壤中硝酸盐;而碳源则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 公元1852~1855年

    ·德国生物学家R.雷马克与德国病理学家R.C.菲尔肖分别明确指出细胞分裂的普遍性

  • 公元1857年

    ·法国微生物学家L.巴斯德证实乳酸发酵是由有生命的微生物引起的

  • 公元1858年

    ·德国病理学家R.C.菲尔肖著《细胞病理学》出版,提出了“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概念,发展了细胞学说

    ·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与A.R.华莱士联合发表阐述生物进化思想的论文。《论物种形成变种的倾向;兼论自然选择法所引起的变种和物种的存续》

  • 公元1859年

    ·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出版

  • 公元1861年

    ·德国生物学家M.舒尔策证实植物与动物的生活物质和最低等生物的“肉浆”是同一种物质,并统称之为原生质

  • 公元1861~1864年

    ·L.巴斯德通过实验驳斥了F.A.普歇所支持的自然发生说

  • 公元1862~1865年

    ·德国植物学家 J.von萨克斯指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以后又指出叶绿素包含在特殊的小体内(1883年命名为叶绿体)

  • 公元1863年

    ·俄国生理学家 И.M.谢切诺夫证实中脑和大脑里存在着抑制激发脊髓反射的机制──中枢抑制。开创了脑功能的研究

  • 公元1864年

    ·英国解剖学家R.欧文描述了1861年德国巴伐利亚索尔恩霍芬侏罗纪地层里的始祖鸟(

  • 公元1865年

    ·奥地利修道士G.J.孟德尔宣读并于次年发表《植物杂交的试验》论文,报道他通过豌豆杂交试验所发现的两个遗传规律。后被称为遗传学的“孟德尔定律”

  • 公元1866年

    ·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所著《形态学概论》出版,在其中首次创用“生态学”一词。该书还建议把原生植物和原生动物合并为原生生物Drotista,列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第三界

  • 公元1869年

    ·瑞士生理化学家J.F.米舍尔首次分离出核素(即核酸)

  • 公元1875年

    ·德国生物学家O.赫特维希指出受精是雄性原核与雌性原核的融合

  • 公元1876年

    ·德国医生、微生物学家R.科赫发现炭疽病病原体,并创建了细菌的培养技术

  • 公元1877年

    ·德国水生生物学家K.A.默比乌斯提出了生物群落(biocoenosoe) 的概念

  • 公元1879~1884年

    ·德国细胞学家W.弗勒明阐述了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德国植物学家E.A.施特拉斯布格阐述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 公元1880~1885年

    ·L.巴斯德研制出鸡霍乱病疫苗、炭疽病疫苗、猪丹毒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 公元1882年

    ·R.科赫发现结核杆菌,并证明其传染性

  • 公元1883年

    ·英国生物统计学家F.戈尔顿论述了人体测量、人口数量及其统计方法。为了有目的地改良人类的遗传素质,他创建了“优生学”。他也是生物统计的奠基人之一

    ·比利时胚胎学家 E.van贝内登发现马蛔虫受精卵的染色体为雌性原核与雄性原核染色体之和;最早发现染色体的减数现象

  • 公元1883~1885年

    ·德国胚胎学家W.鲁、E.A.施特拉斯布格、O.赫特维希、A.魏斯曼等提出细胞核或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种质)的载体的设想

    ·意大利神经解剖及组织学家C.高尔基创建了神经细胞的硝酸银染色法并提出神经系统的网状结构学说

  • 公元1884年

    ·俄国微生物学家И.И.梅契尼科夫发现吞噬细胞

  • 公元1886年

    ·德国微生物学家H.黑尔里格尔、H.维尔法特用实验证明豆科植物能固氮

  • 公元1887年

    ·德国细胞学家T.H.博韦里确认生殖性细胞染色体减数现象的普遍性;提出染色体个体性 (cnromosome in-dividuality)学说,导致后来从染色体“行为”来解释孟德尔所发现的遗传规律

  • 公元1889年

    ·西班牙神经组织学家S.拉蒙·伊·卡哈尔发现神经细胞的树突和轴突

  • 公元1890年

    ·德国军医 E.A.von贝林发现动物感染某些疾病(如破伤风、白喉)后,其血清可产生相应的抗毒素。开创了医学上的“血清疗法”

  • 公元1890~1897年

    ·荷兰医学家C.艾克曼在今印度尼西亚发现脚气病同食物中缺乏米糠有关,成为研究B族维生素的开始

  • 公元1891年

    ·德国动物学家H.亨金发现染色体配对及其分离的减数分裂过程;观察到性染色体

    ·德国生物学家H.A.E.德里施发表海胆卵的实验将发育到两细胞时期的受精卵依分裂面分开,结果每个分裂球都能发育为完整的、但体形较小的幼体

    ·俄国微生物学家C.H.维诺格拉茨基发现细菌中的化能自养型细菌──硝化细菌

  • 公元1892年

    ·俄国微生物学家Д.И.伊万诺夫斯基证实烟草花叶病是由病叶的过滤提取液──过滤性病毒感染的

    ·德国动物学家A.魏斯曼所著《种质论》出版,主张种质可以世代连续相传

  • 公元1896年

    ·德国化学家E.毕希纳用无细胞酵母压出液发酵产生了酒精,首次证明离开活细胞的“酿酶”仍具有活性

  • 公元1897年

    ·德国微生物学家F.A.J.勒夫勒与P.弗罗施证明口蹄疫由一种过滤性病毒引起

  • 公元1898年

    ·中国思想家严复的《天演论》出版。《天演论》是英国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的意译,对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介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思想

  • 公元1899年

    ·德裔美国生理学家胚胎学家J.勒布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溶液处理海胆卵,实现完全孤雌发育,得到正常的幼虫

  • 公元1900年

    ·荷兰的H.德

    ·弗里斯、德国的C.E.科伦斯和奥地利的 E.von切尔马克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遗传规律

    ·奥地利免疫学家K.兰德施泰纳发现用不同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清作交叉试验,有时出现红细胞的凝集现象。次年发现A、B、O三种血型

  • 公元1901年

    ·德·弗里斯的著作《突变论》两卷于1901~1903年先后出版

  • 公元1902年

    ·英国医生A.E.加罗德发现黑尿症(现称苯丙酮尿症)是一种由于代谢途径异常而致的遗传性疾病

    ·美国细胞学家C.E.麦克朗提出副染色体(X)决定性别的设想

    ·德国化学家E.H.菲舍尔和另一位德国化学家F.霍夫迈斯特分别提出蛋白质分子结构的肽键理论

    ·英国生理学家W.M.贝利斯和E.H.斯塔林提取出“肠促胰液肽”(secre-tin)并命名为“激素”(hormone)

    ·И.П.巴甫洛夫首次提出“条件反射”的概念

  • 公元1902~1903年

    ·德国生化学家A.科塞尔和俄国出生的美国生化学家D.A.列文等从胸腺核酸中分析出胞嘧啶。在此前后(1879~1909)。他们和其他科学家合作分析出核酸的4种碱基和两种核糖

  • 公元1902~1904年

    ·美国生物学家、医生W.S.萨顿和德国生物学家T.H.博韦里提出由于孟德尔式的遗传同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相平行,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基础的理论

  • 公元1905年

    ·美国细胞学家、胚胎学家、遗传学家E.B.威尔逊和N.M.史蒂文斯各自独立地以细胞学上的事实确定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指出XX为雌性,XY或XO为雄性

  • 公元1906年

    ·英国生理学家C.S.谢灵顿的《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出版,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深入地分析了脊髓的反射机制,提出了神经元和突触活动的基本概念

  • 公元1907年

    ·丹麦植物学家A.M.卢茨发现四倍体植物

  • 公元1908年

    ·法国外科医生,器官移植的先驱和实验生物学家A.卡雷尔在美国成功地在体外培养温血动物的细胞。此后,组织培养方法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许多方面

    ·英国数学家G.H.哈迪和德国医生W.魏因贝格各自独立发现,在一个不发生突变、迁移和选择的无限大的随机交配群体中,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代代保持不变,后称哈迪-魏因贝格定律

  • 公元1909年

    ·丹麦遗传学家W.L.约翰森提出了“基因”(gene)、“基因型”(genoty- pe)、“表型”(phenotype)等遗 传学的基本概念

  • 公元1910年

    ·美国遗传学家T.H.摩尔根发现伴性遗传现象,第一次用实验证明“基因”坐落在染色体上

  • 公元1911年

    ·出生于波兰的美国生化学家C.芬克在英国从米糠中分离出具有活性的抗脚气病的白色晶体,并将这类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命名为维生素

  • 公元1912年

    ·英国生化学家F.G.霍普金斯用实验肯定了维生素的存在,并提出营养缺乏症的概念

    ·德国生化学家O.瓦尔堡证明在细胞中有一种激活氧的呼吸酶,并发现氰化物能抑制这种酶的活性,提出呼吸作用需要铁参加

  • 公元1914年

    ·美国生化学家E.R.肯德尔分离出纯甲状腺素

  • 公元1915年

    ·T.H.摩尔根和他的学生A.H.斯特蒂文特、C.B.布里奇斯出版了《孟德尔遗传原理》:用果蝇为材料的大量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形排列,发现连锁和交换现象,补充发展了孟德尔定律

    ·德国化学家R.M.维尔施泰特发现在叶绿素分子中镁离子间 4个氮原子相连,而氮则分别位于4个闭环的烃链上,从而提出了镁在叶绿素分子中的地位同铁在血红素分子中的地位相当

    ·英国微生物学家F.W.特沃特发现溶菌现象。1917年法国出生的加拿大人F.H.德埃雷尔将这种溶菌因素命名为噬菌体

    ·美国营养学家E.V.麦科勒姆发现维生素A,1922年E.V.麦科勒姆等又发现维生素D,并证明其与软骨病有关。他还把维生素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两大类

  • 公元1916年

    ·德国植物学家H.温克勒发现,番茄同龙葵嫁接后,在切断处生长出的芽,是四倍体。这是一个用人工方法取得的体细胞异源四倍体(嵌合体)

  • 公元1917年

    ·丹麦植物学家O.温厄提出。自然界的四倍体植物是由二倍体突变而成的理论

    ·美国遗传学家 D. F.琼斯建立了使玉米高产的双杂交育种法,这是根据1908年美国遗传学家G.H.沙尔发现的由于自交变弱的品种,通过杂交可以恢复优势的事实提出来的

  • 公元1918年

    ·德国胚胎学家H.施佩曼发现了胚胎诱导作用和在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 (organizer)效应

  • 公元1918~1921年 

    ·中国植物学家钟观光(1868~1940)用了约四年时间采集植物标本,足迹遍及华北、长江流域及华南的11个省,采得标本约16000余种,此后,在北京大学建立了用现代科学分类标记的标本馆

  • 公元1920年

    ·德国生物学家 J.von于克斯屈尔发表《理论生物学》把环境概念引入生态学

  • 公元1921年

    ·出生于德国,后来到美国的动物学家、遗传学家R.B.戈德施米特发表关于桦尺蛾(

    ·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生理学家O.勒维在德国用实验证明,刺激迷走神经后,产生一种使心跳减缓的物质,称迷走神经物质

    ·中国生物学家秉志(1886~1965)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原东南大学前身)创建中国第一个大学的生物系(不包括外国教会在中国办的大学)

  • 公元1922年

    ·加拿大生理学家F.G.班廷和C.H.贝斯特提取出纯胰岛素

    ·中国科学社委托动物学家秉志、植物学家胡先骕和杨铨(杏佛)三人筹建的第一个中国生物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于1922年8月18日在南京正式成立

  • 公元1923年

    ·阿根廷生理学家B.A.奥塞发现垂体前叶对糖代谢,特别是对糖尿病的影响,第一次发现垂体对激素的控制功能

    ·瑞典物理化学家T.斯韦德贝里创立了第一台超速离心机

    ·美国生化学家E.A.多伊西分离出雌性激素

  • 公元1924年

    ·苏联生化学家А.И.奥帕林的《生命起源》出版,提出生命的化学起源学说

    ·波兰出生的英国生物化学家D.基林发现细胞色素。1927年又提出生物氧化过程电子传递的初步设想

  • 公元1925年 

    ·美国细胞学家 E. B.威尔逊著《发育和遗传中的细胞》出版,这是他的《细胞学》(1896)的第三版,但在内容上作了重大修改和充实。该书总结了经典细胞学的研究,并努力在细胞水平上汇合胚胎学和遗传学

    ·中国生理学家蔡翘发现,在美洲袋鼠的中脑结构上,有一个视觉与眼球运动的功能部位一顶盖前核,又称“蔡氏区”

  • 公元1926年

    ·瑞典生化学家A.蒂塞利乌斯同T.斯韦德贝里共同建立电泳法

    ·美国生物化学家J.B.萨姆纳第一个取得纯酶-尿素酶的结晶,并证明酶的蛋白质本质

    ·T.H.摩尔根的《基因论》出版(1928年修订)。系统地阐述遗传学在细胞水平上的基因理论

    ·在英国生理学家、药理学家H.H.戴尔的建议下,德国药理学家O.勒维在自己于1921年发现迷走神经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毒扁豆碱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发现在刺激蛙心迷走神经后,有加强和延长乙酰胆碱的效果,从而证明乙酰胆碱是神经传导的化学递质。30年代H.H.戴尔作了一系列神经──肌肉的研究,证明乙酰胆碱是内脏及横纹肌上神经传导的化学递质,对突触传递的化学学说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 公元1927年

    ·英国生态学家C.S.埃尔顿所著《动物生态学》一书出版强调应对种群进行独立研究。他们的研究工作为种群生态学打下了基础

    ·美国遗传学家H.J.马勒发表了用 X射线照射果蝇的人工诱发突变的实验报告

  • 公元1928年

    ·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及其合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素食与荤食动物的比较研究,证明素食动物在生长、发育等方面差,植物蛋白的营养价值也低于动物蛋白等。他们还编制出中国最早的《食物成分表》

    ·英国微生物学家A.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荷兰出生的美国植物生理学家F.W.温特首次发现生长素

    ·中国生理学家朱鹤年的研究表明,美洲袋鼠间脑的室旁核具有神经分泌的特征

    ·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生物学家 L.von贝塔兰菲著的《现代发展理论》和在1932年著的《理论生物学》阐述了一切生物是时空上有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一种自然系统

  • 公元1929年

    ·美国生化学家C.E.科里夫妇发现肌糖原、血乳酸、肝糖原和血糖之间的转化,后称科里循环

    ·德国化学家A.布特南特提取出雄性激素的结晶

    ·D. A. 列文发现核酸有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之分,但他提出的“四核苷酸结构假说”是错误的

    ·德国生化学家C.H.菲斯克、Y.萨巴-罗、K.洛曼从肌肉提取液中分离出ATP,1935年K.洛曼又阐明了ATP的化学结构

    ·中国植物学家李继侗和殷宏章发现光照改变对光合作用速率的瞬间效应。并得出准确的曲线图

    ·中国古生物、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北京西南约50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及用火遗迹,对研究人类起源有重大意义。1927年,北平协和医学院加拿大籍人类学家步达生曾鉴定在该处发现的臼窑化石为一人类新属,并定名为北京猿人(

  • 公元1930年

    ·英国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R.A.费希尔的《自然选择的遗传原理》一书出版,开始把孟德尔遗传学与自然选择理论结合起来

  • 公元1931年

    ·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提出蛋白质变性现象是由于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是在蛋白质分子中紧紧缠绕的多肽链变为松散状态的结果

  • 公元1932年

    ·德国物理学家M.克诺尔和E.鲁斯卡创制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模型。1933年鲁斯卡改进的模型被认为是现代电子显微镜的原型

    ·德国生化学家H.A.克雷布斯同助手K.亨斯莱特发现尿素合成的鸟氨酸循环

    ·美国化学家H.C.尤里发现氘。开始了用重元素同位素标记代谢物,进行生物体内代谢途径的研究

    ·中国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发现在植物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存在和作用

    ·中国生理学家冯德培在肌肉放热的研究中,发现了肌肉的“静息代谢能”因肌肉拉长而增加的现象,被称为“冯氏效应”。1936~1940年间,他在中国又开创了神经肌肉接头这一重要研究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物理、化学反应的研究

  • 公元1933年

    ·美国遗传学家T.S.佩因特发现果蝇唾腺细胞巨大染色体,为制详细的染色体图提供了材料

  • 公元1934年

    ·挪威生化学家J.A.福林发现苯丙酮尿症是由于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所致

    ·加拿大出生的美国解剖学家R.R.本斯利从豚鼠肝细胞中分离出线粒体,开创了细胞器的研究

  • 公元1935年

    ·德国生化学家G.G.埃姆布登、O.迈尔霍夫和J.K.帕尔纳斯等完成阐明糖原酵解过程的全部12个步骤

    ·美国生化学家W.M.斯坦利分离并结晶出烟草花叶病毒

    ·奥地利动物学家、个体生态学家K.Z.洛伦茨发表《痕迹》,发现动物的本能有些是遗传的,而另一些则是早期生活留下的印痕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Systems Ecology)的概念

    ·匈牙利放射化学家兼生物化学家G.C.de海韦希制得人工放射性磷,开始了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进行生物化学的研究

  • 公元1936年

    ·德国微生物学家M.施莱辛格报道了噬菌体的化学成分约含有等量的蛋白质和DNA

    ·美国化学家A.E.米尔斯基和L.C.波林发展了氢键理论,并提出氢键在蛋白质结构中起着使多肽键形成稳定构形的作用。当变性时,这种氢键被破坏,构形也随之被破坏

  • 公元1937年

    ·俄国血统的美国遗传学和进化论学家T.多布然斯基发表《遗传学和物种起源》,把细胞遗传学同进化论相结合,建立了“综合进化论”

    ·H.A.克雷布斯在英国提出代谢的公共途径“柠檬酸循环”设想,1940年H.A.克雷布斯又用实验作了证实

    ·中国生理学家张锡钧创立“迷走神经-垂体后叶反射”假说,开辟了神经对垂体内分泌调节作用的研究

  • 公元1940年

    ·英国植物生理学家R.希尔测到离体叶绿体的放氧反应

    ·英籍奥地利裔病理学家H.W.弗洛里和英籍德国裔生化学家E.B.钱恩等成功地制备了浓缩的青霉素提取液

    ·英国生物化学家A.J.P.马丁和R.L.M.辛格建立色层析法,后来又发展为纸层析法

  • 公元1941年

    ·美籍德国血统的生化学家F.A.李普曼提出了具有高效传递化学能的高能磷酸键的概念

    ·美国生化遗传学家G.W.比德尔和生化学家E.L.塔特姆合作,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美国生态学家R.L.林德曼发表了有关“食物链效率”和“能量金字塔”的研究报告,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研究

    ·中国昆虫学家胡经甫著 6卷本《中国昆虫名录》出版。这是他历时12年采集、研究的结果

  • 公元1942年

    ·美国细胞学家A.克劳德分离出核糖体

    ·德国出生而死于美国的生物化学家R.舍恩海默的《身体成分的动态》出版,大量应用

    ·中国植物生理学家罗宗洛及汤玉玮等根据燕麦胚芽鞘试法,以微量元素锰盐(硫酸锰)进行了屈曲试验,发现其与生长素所引起的屈曲度有同样的效应,是微量元素植物生理研究的一项瞩目进展

  • 公元1943年

    ·华裔美国生化学家李卓皓和美国实验生物学家H.M.埃文斯合作提取出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以后在垂体激素方面又取得一系列成果

    ·德国动物学家 K.von弗里施发现蜜蜂用一定的舞蹈形式引导其他蜜蜂到新的蜜源采蜜,并认为这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德国出生的、原来从事核物理研究的美籍分子生物学家M.德尔布吕克和美籍意大利血统的微生物学家S.卢里亚发现噬菌体的基因重组和细菌的自发突变

  • 公元1944年

    ·美国细菌学家O.T.埃弗里等三人报告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不同品系的肺炎双球菌相互之间的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美国女遗传学家B.麦克林托克在30年代初期研究玉米时发现形成色斑的结构基因C。1944年提出“可移动基因学说”,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换移动,有助于说明动、植物某些先天性特征从一个染色体转移到另一个染色体的现象。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直到30多年之后才被重新认识

    ·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物理学家E.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出版,用统计物理和量子力学的观点探讨生命的本质,指出生命运动服从一般物质运动规律

    ·出生于俄国的美国微生物学家S.A.瓦克斯曼提取出第一个能抗结核杆菌的抗生素──链霉素

    ·美国生化学家F.A.李普曼发现在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辅酶A,打通了糖酵解、脂肪酸氧化等的最终产物进入三羧酸循环的通道

  • 公元1945年

    ·瑞典化学家 U.S.von奥伊勒阐明去甲肾上腺素贮藏在交感神经细胞间的突触小体内,有力地证明神经传导的化学递质学说

    ·美国生物学家K.R.波特发现内质网

  • 公元1946年

    ·中国植物学家胡先骕和中国林学家郑万钧共同鉴定了1941年在四川万县磨刀溪(现属湖北利川)被发现的不知名的大树为水杉(

    ·中国遗传学家谈家桢提出“亚洲瓢虫色斑镶嵌显性的遗传理论”

    ·美国微生物学家J.莱德伯格和E.L.塔特姆发现细菌的有性繁殖──细菌接合

  • 公元1948年

    ·法国化学家A.布瓦万等和美国生化学家A.E.米尔斯基等发现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细胞染色体的 DNA含量恒定,为分子遗传学提供了论据

    ·苏联召开了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会议、会上全盘否定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此后李森科在苏联生物界统治了十数年,不但阻碍了遗传学在苏联的发展,也阻碍了遗传学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 公元1949年

    ·美国生化学家E.P.肯尼迪和A.L.莱宁格发现线粒体是进行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和氧化磷酸化的场所;而酵解作用则发生在细胞质中

    ·L.C.波林等人用电泳法证明镰形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有异常血红蛋白的存在,并推导这种血红蛋白的生成受基因控制,并引入分子病的概念

  • 公元1950年

    ·L.C.波林提出蛋白质大分子立体结构中α-螺旋的构型

    ·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生化学家E.查加夫等人发现了 DNA分子中嘌呤和嘧啶之间的当量关系,为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 公元1951年

    ·荷兰出生的英国动物学家N.廷伯根发表《本能的研究》,对三棘鱼的雌雄求偶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1953年又发表《鸥的世界》,研究鸥的互斗行为

    ·中国大脑生理学家张香桐(1907~ )发现大脑皮层神经原树突电位,首次阐述了在高级神经活动中,树突上突触连结的重要性

  • 公元1952年

    ·英国生理学家A.L.霍奇金和A.F.赫胥黎发表了他们的经典论文,确立了神经兴奋和传导的离子学说。几年后,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J.C.埃克尔斯及其合作者在中枢神经突触的兴奋和抑制的研究中发展了离子学说

    ·J.莱德伯格和N.D.津德发现了沙门氏菌中基因的转导作用

    ·美国噬菌体学家A.D.赫尔希和M.蔡斯证明噬菌体 DNA携带着噬菌体复制的全部信息。再次证明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 公元1953年

    ·美国生物学家J.D.沃森和英

当前位置:站长啦网站目录 » 站长资讯 » 官网介绍 » 文章详细